壽山石種類繁多,然而綠色的卻少見。
明代喜歡紅色和綠色,如瓷器之紅綠彩 ,
在這裡幾乎看不到田黃的上等色彩。紅色的是雞血石,非常漂亮的紅色,今天看到,許多人也認不得。
-------------------------------------------------------------------------------------------------------------------
談到綠色的壽山石,文獻出現的一定是這個人物:
謝肇淛,字在杭, 明代福建長樂人,進士,文學家。明萬曆二十年(1592)壬辰科進士 ,歷任湖州推官,南京刑部、兵部、工部主事,都水司郎中,雲南布政使司左參政,卒於廣西左布政使任上。一生黽勉政事,頗有治績。 勤於著述,有詩文數十卷,尚有《 滇略 》、《北河記》、《塵餘》、《文海披沙》《 五雜俎 》等。壽山石的採掘是個流動的過程。 數百年中,固然有很多新品種被不斷發掘出來,卻也有不少品種今日已無從得見,成為傳說。 產於黨洋的鴨雄綠,以及“艾葉綠” 。
《觀石錄》和《後觀石錄》中都提及明末進士謝在杭曾“品艾綠為第一”。
謝在杭是福建人,親自去壽山遊歷,寫下《遊壽山、九峰、芙蓉諸山記》,
他說的話應該有些道理。
然而明末至今,“艾葉綠”不斷見諸 文獻,卻無人能說清 所屬礦脈坑口。 即便是專業學術著稱的《壽山石小志》,對艾葉綠也是語焉不詳,只提到:“艾葉綠,又名艾綠,清時已絕產。
------------------------------------------------------------------------------------------------------------
《觀石錄》中曾經記載過一塊疑似艾葉綠的印石。
“長慶定公: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體艾葉小花——神品。”
從描述來看,這枚印石是碧綠色的,而肌理中還有深綠色紋理。 作者用了“艾葉”兩字,顯見自己心裡也認為這塊石頭就是傳說中的艾葉綠,卻因為沒有證據,並未明言。
到了《後觀石錄》裡,也許是毛奇齡先生性格更加自信的緣故,雖然開頭也說過“然未見之也”,卻在後面以非常篤定的態度描述了兩枚“艾葉綠”石頭。
“艾葉綠二:平直橫徑各寸,而臥螭鈕——楊玉璇制鈕。綠色通明,而底漸至深碧色,獨其住處稍白,則艾背葉矣。駱幼重日,驟觀之,但見兩螭環首掉足,蜿蜒綠波中。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紅毛玻璃酒缾,又如西洋玻璃瓶。”
------------------------------------------------------------------------------------------------------
既然以前資料不清楚,現在壽山地區出產的,好像也不是特別漂亮,就算是屬田石質地,沒有美感,也不會特別有價值。至於其他地區的綠色印石,如果個別石頭質地外型大小特別好的,應該也價值不斐。
我的興趣畢竟還是在老印章,新的石頭不在考慮之列,因此就從年代來研究這題目。
先看一下明代與清前期的東西。
看到這裡,就知道事情還蠻複雜的。
我是認為從晚清之後,文士玩小的,但是純淨的。因此整塊石頭,無論在哪個地方採到的,都有去掉雜質部位的習慣。上面這塊,如果只取通透部位,可能所剩無多。所以綠色要一大塊純淨,極難。通透,顏色好的,更難。
欣賞下面這些,比較上面那些,大概就知道意思。用不同的角度來欣賞綠色系列。
------------------------------------------------------------------------------------------
把時間拉到較近的時代,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就會發現一些小塊的,但是極為美麗的綠色小印章。很可能只流行在少數篆刻家,書畫家,收藏家的手裡。
說真的,書上找不到,卻是如此真實的存在。
綠田石或凍或晶?艾葉綠?
壽山? 青田? 昌化? 廣東? 丹東? 西安?
壽山又分 同田黃產地? 水坑? 山坑? 黨洋?月尾?
芙蓉? 等等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心裡有數,個別有田石特徵,或許只取部分顏色質地較佳部分,基本上獨石居多,山石也有。----綠色系列,只要是老的,都應該收來玩。不必太計較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