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古錢幣與貨幣經濟回顧—從御書錢談起
古錢上,當錢文是皇帝親自書寫的時候,這個錢就叫做御書錢。
三國時劉備鑄的“直百五銖”,“直百”二字為隸書,“五銖”仍為篆書,是最早的隸書錢。
唐朝“開元通寶”,錢文是出自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洵之手,筆法融篆、隸和八分為一體,剛勁峻厲,人稱“率更體”,唐朝的錢文開創了名家書寫的先河。
五代十國時期的“唐國通寶”鑄有楷書體的錢,是最早的楷書體錢文。
宋代錢文書法最為完備,不僅有篆、隸、楷、 行、草五種字體,而且皇帝親自書寫。如宋太宗書有“淳化元寶”、“至道元寶”,且有楷、行、草三種字體。
皇帝也可以請書法家代寫。
蘇東坡書有“東坡元豐”等錢文。宋代錢文還有一種“宋體”,端莊大方,橫平豎直,筆劃均勻,代替了以前千變萬化的書體,今天的倣宋體即來源於此。”
(宋代製幣是虧錢的,許多人把錢收起來不用不流通。藏宋錢好像明清藏白銀,今天藏黃金一樣,鈔票信用卡一崩潰,大家又回到成本大於一塊錢的舊鎳幣的意思。御書比起放人頭實在高明太多了。)
“書體名稱極為繁雜,約可分三種情形:一、有一種書體若干名稱者:若古文之別十七,曰:龍、穗、龜、雲、鸞鳳、人、科斗、鐘鼎、倒痖、虎、禽、魚、麒麟書、填書、金錯書、霹靂書、天竺書等。
篆之別十五,曰:上方大篆、複篆、殳書、傳信鳥書(亦曰蟲書)、刻符書、簫籀、刻符書、鶴頭書、偃波書、蚊腳書、轉宿篆、蠶書、芝英書、氣候直旹書、蛇書。小篆之別十一,曰:玉筯篆、細篆、仙人篆、鼎小篆、痖葉篆、垂露篆、懸針篆、纓絡篆、柳葉篆、剪刀篆、外國胡書。二、有各種書體名稱混淆不清者:如古文、籀文與大篆,隸書與八分。三、有書體名稱因時代而異者:若漢人名隸書為史書,
王莽時左書即秦隸書,唐人名楷書為隸書,唐以前八分亦謂之楷書、隸書,亦稱之真書。”
歷史上有紀錄的御書錢,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即位後又改名爲趙炅。趙炅“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對書法有偏愛,曾使人整理刻《淳化閣帖》。他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還曾爲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趙炅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其書法造詣之深。
淳化年間,趙炅親筆書真、行、草三種書體的淳化元寶錢文,開創了宋代皇帝親自書寫錢文的先河。趙炅的錢文質樸灑脱,筆勢豪放,出神入化、盡善盡美。
趙炅將錢幣賞賜給近臣,當時就有書家稱頌錢文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
淳化元寶制作工整。錢文旋讀,光背無文,錢幣直徑約2.4釐 米。當年在四川也曾鑄有當十大鐵錢。
另外有一種縮水淳化,“淳”字的三點水緊縮。
鐵錢和縮水淳化均不多見。
山西五台山出土過淳化金幣供養錢。
其他一般淳化小平錢因大家喜愛收藏,傳世較多,反不稀罕。
“宋人王禹偁有詩雲:“謫官無俸空無煙, 惟擁琴書終日眠, 還有一般勝趙壹, 囊中猶有禦書錢。”
青銅質禦書錢
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因此禦書錢首先要求帝王的書法需要相當高的造詣。
帝王寫錢文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歷史上善書的皇帝並不罕見,如晉元帝的“鳳尾諾”、齊武帝的“花草書”均久負盛名,但是他們都沒有寫過錢文。唐高祖李淵也是書法大家,但是沒寫過錢文。
宋太宗之後就是宋徽宗。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陝”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
自北宋太宗皇帝後,帝王爭相效仿,撰寫錢文,以求流芳百世,至宋徽宗時,其“瘦金體”已至登峰造極之絕頂,後世帝王驚歎弗如,自愧難超此峰,遂帝王親筆 撰寫錢文之風消匿。“禦書錢”文體也就成了書法史上獨具風範和地位的瑰寶,爲後人研究古代經濟、社會發展及帝王學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在中國錢幣史上有三座鑄錢工藝的高峰,一是王莽時期,二是宋徽宗時期,三是金章宗時期。尤其是北宋徽宗趙佶的錢幣藝術達到了最高點。
宋代經濟文化藝術的高度發展,貨幣的需求大,加之當朝皇帝和書法大師的親筆提寫錢文,金屬貨幣不但鑄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鑄造工藝的精湛、錢文的精美以及版式之多也是絕後的。
兩宋皇帝對於書法的喜愛,並非僅是附庸風雅、玩弄筆墨,而是到了入迷的境界。他們很高的書法造詣,導致禦書錢的出現。
北宋重文而輕武,因此皇帝崇儒尚文,精於書法。
太宗擅行草;
徽宗瘦金獨絕。
真宗之楷書
仁宗“飛白”
俱爲時人所稱道。
宋錢鑄造精良,且極重書法。錢文又出自帝王或名家。 當時就有收藏之風氣,連海外貿易來往各國都收藏庫存許多,如同今天的美鈔,差別是找材料來鑄造是苦差事,也導致鐵錢的出現。
收藏宋代古錢
有分
鑄幣用母錢
流通錢 依照品相分級。
宋初的淳化元寶有宋太宗親自書寫的真、行、草三種書體,即所謂禦筆錢。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的多種錢幣都是宋徽宗所書,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
元佑通寶的文字則有司馬光、蘇東坡寫的。此外,還有不少錢淳化元寶幣上鑄有各種圖案或標記,如開元通寶上鑄有星、月、太陽、星月、雙月、蓮紋等
宋徽宗禦書錢
宋徽宗的書法初學黄庭堅, 後自成一體,被稱爲“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别致,堪稱一絕。
宋徽宗在錢幣的方寸之間把他的書法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統治的20多年里曾親 自書寫了崇寧、大觀、政和等年號的錢文。
徽宗“禦書錢”精美爲曆朝之冠,其發行的錢幣均可稱之爲錢幣藝術精品。
大觀通寶錢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以及瘦金體特型出號大觀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歎爲觀止,徽宗認爲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再而鑄錢。
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灑脱,秀美異常,爲徽宗手筆。
特型出號瘦金大觀,直徑在6釐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鉤,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銅質的行書“大觀通寶”是鐵質行書“大觀通寶”的母錢,俗稱“鐵母”。因當時銅質“鐵母”只是用來翻鑄鐵錢,所以其發行數量極少,到現在更是寥若晨星。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崇寧錢是宋徽宗崇寧年間鑄行的年號錢,包括“崇寧元寶”、“崇寧通寶”和“崇寧重寶”,
宋徽宗趙佶寫的錢文與眾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蹟,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幣制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横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灑脱自如,加上廓深肉 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
特别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悦目。
瘦金書的禦書錢幣給中國的鑄幣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趙佶瘦金體禦書錢一般指“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兩種貨幣。瘦金體隻適宜書寫小字並且字數較少的作品,隻有四個字的錢文無疑成了展示它最好的舞台,錢幣表面金屬或氧化層所特有的質感,錢文形成的立體效果,強化了瘦金書本身的峻利精致。
錢幣是瘦金體書法的最佳載體,完全超越了紙帛和碑石。可能徽宗皇帝當時就發現了瘦金書的這一特點,所以會不計工本,故意把錢鑄得精美異常。
據說只有用高成本的“失蠟法”才 能把錢文表現得這樣的細微和圓滿,而不是常用的“翻砂法”。
宋真宗趙恒,宋高宗趙構等也禦書錢文,鑄造過禦書錢。
下面引用文章;摘錄
論宋錢文化對金朝貨幣的影響
趙占魁 申利軍
公元1115年,在我國東北崛起的又一強悍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帝國,並於公元1125年和1127年先後滅掉了遼與北宋,入主中原,逐漸將其疆域從東北向南、向西推進,擴展到中原、關中及河套的大部分地區,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繼遼與南宋、西夏形成鼎立之勢。
直至1234年被蒙古軍所滅,金立國長達120年。
在此期間,女真族統治者依靠其強大武力,雖在軍事上征服了北宋,但在意識形態等領域卻被先進發達的宋文化所征服。 於是,他們不僅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不遺餘力地汲取漢文化,而且在貨幣及其相關製度上更是對宋錢文化兼收並蓄,並發揚光大,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金朝貨幣。
一、初期採取“拿來主義”,大量沿用宋錢遼錢
據《金史,食貨志》等文獻記載,金朝從公元1115年建立至1154年近40年間,自己沒有印鈔、鑄錢。
但近年發現“皇統元寶”l枚
有專家斷定係金熙宗皇統年間(即1141-1149年)的鑄幣 ,當時也很可能只鑄了極少量此種有像徵意義的年號錢,但沒有發行流通,而是大量行用宋錢和遼錢。 其原因何在? 這還得從女真族和金朝的歷史說起。
女真族是由唐和五代時的黑水鞣揭發展而來。 在 建立國家政權之前,曾居於“白山黑水”之間,處於穴居野處的狀態,過著“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2)(入居地穴中)的游牧、採集的原始生 活,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急劇變革時期,經濟文化還很落後,特別是商品經濟還處在以物易物階段。 然而,遼闊的草原和森林,艱苦的環境和生活,造就了其強悍、堅韌、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英勇善戰的精神,使其不斷發展壯大。
到金國建立之初,女真族的社會已進入奴隸社會。 金從建國到海陵王遷都燕京的近40年間,社會生產力雖有了很大發展,但商品經濟仍處於較低的水平。
一方面,全國的統治中心仍然偏居於東北一隅,物物交換還佔較大比重,貨幣的需要量還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即使在對內對外貿易中需要一定的貨幣,以往從戰爭中掠奪來的大量金銀財物,再加上宋每年向其交納大量“歲幣”,也基本上可以滿足其市場的需求。
根據文獻記載,在金滅遼的過程中,當1122年金攻占燕京後,便重與北宋定約:“金人把燕京和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交割北宋,北宋則在原定歲幣數目外加納錢百萬貫,而且同意金人把這一地區的金帛子女官紳富戶席捲而去”(3)。
五年後(1127年),金兵攻入宋都汴梁,“盡俘徽宗、欽宗和趙氏宗室后妃,大掠金銀幣帛以及各種珍寶異藏、百工技藝等”(4) ,滿載而去。 北宋朝廷上的輿服、法物、禮物、禮器、渾天儀、銅人、漏刻、所收藏的書畫、書籍、天下州府縣圖,以及技藝工匠和倡優等等,都被搜羅一空。
五年後(1127年),金兵攻入宋都汴梁,“盡俘徽宗、欽宗和趙氏宗室后妃,大掠金銀幣帛以及各種珍寶異藏、百工技藝等”(4) ,滿載而去。 北宋朝廷上的輿服、法物、禮物、禮器、渾天儀、銅人、漏刻、所收藏的書畫、書籍、天下州府縣圖,以及技藝工匠和倡優等等,都被搜羅一空。
(這就是今天東北與內蒙窖藏的遠因)
另據近年發現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遼錢幣,其中宋錢佔70%以上,也進一步證實了金朝曾大量使用宋遼舊錢及南宋錢的事實。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金統治者敢於承認自己落後,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先進文化。 另一方面,長期使用宋錢也使金人對宋錢的樣式、形制、錢文書法等產生了特殊的親和力,這不能不對他們後來的鑄幣產生深遠的影響,自然成了其日後鑄幣的範本。
二、仿北宋紙幣,造本朝交鈔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關子、會子。 北宋初年,伴隨其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科技和商品經濟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為新型貨幣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首先在四川始用紙幣,稱為“交子”,由民間富商七六戶自發發行。 天聖元年(1023年)改由官府發行,以鐵錢作幣值本位(後也以銅錢作幣值本位)。 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它“不但在經濟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事,在文化史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5)。 關子原來並不是一種紙幣,而是政府為解決個別地區的銅錢需要而為商人發放的一種票據,商人向地方政府交納銅錢,領取關子,憑關子到首都機關領取現錢或專賣證券,帶有匯票和期票的性質,有固定面額,不記名。 後來便參與流通,實際成了一種紙幣。
而會子則是政府通過財政支出而發行的一種用以代替錢幣流通的紙幣。 這些不同類型的紙幣各自隸屬不同的機構,有的屬於地方政府,有的屬於地方駐軍,有的直屬中央,有的隸屬於稅收機關或專賣事業。 規定紙幣的流通期限為2至3年,稱為界,用以控製紙幣的發行量和保證兌換。
宋代這三種紙幣,影響最大的是交子,也就自然成為金朝紙幣的範本。
宋代交子為長方形,用銅版印造,正背面均有出票、印記;正面有屋木、人物圖案和密碼花押。
以後交子改名錢引,票面變得更為複雜,上有六顆不同色澤和圖案的印記,其中一顆有皇帝的詔令。 圖案有金雞、龍鳳、滄海、花木、動物、人物故事等。 具有很高的版畫藝術價值,金朝的交鈔基本遵循了它的形制。
其次,金統治者的生活方式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慾望急劇增長,同時已意識到,貨幣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象徵,大金國不能沒有自己發行的貨幣。 另外,對南宋的長期戰爭,使金政府的財政支出日益加大,也需要大量貨幣。
此時遼宋的舊錢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而金境內又產銅少,一下子不可能鑄造出大量銅錢。 於是便採納了漢族大臣戶部尚書蔡松年的建議“复錢引法”(6),並於1154年開始發行紙幣交鈔,以後又改名貞祐寶券、貞祐通寶、興定寶泉、元光珍寶、天興寶會。
試想,假如沒有北宋以來發行交子、關子、會子的經驗及漢族經濟、金融大臣的幫助,無論多麼急需,剛建立奴隸制國家不久、而正向封建製過渡的金統治者是決不會憑空造出紙幣來的。
與宋紙幣相比,金交鈔在其基礎上有了很大改進,票面防偽圖畫改為方形圖案,文字部分直接寫明紙幣的發行印造機關,並蓋上負責人的印章,增強了政府統一發行紙幣的嚴肅性,又為以後元、明紙幣的形制奠定了基礎。 在使用期限上,開始為7年,後改為不分界,無限期使用。 並在中央政府設交鈔庫和印造鈔引庫,實行統一管理;各地則由政府的官庫直接經營,設兌換所兌換。
以後金政府又於1207年頒布了《鈔法條約》,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紙幣規範性條例。
金朝的紙幣一改宋紙幣以鐵錢、銅錢為本位貨幣,而以銀為本位貨幣。 這也是中國貨幣史上貨幣本位制的一次重要改革。
從以上宋金兩朝紙幣比較,不難看出,金朝敢於向自己的敵國宋朝學習,首先印製發行了紙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比宋朝更為進步的紙幣制度,進而摸索出一些運用紙幣的規律。 金朝的紙幣儘管還很不成熟,曾因無節制地大量發行產生過嚴重通貨膨脹,但它在中國古代紙幣的發展中,卻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三、仿宋鑄幣,造金國漢文錢
據《金史,食貨志》記,在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正式開始鑄錢,並於第二年設置三處錢監。 金朝歷經九帝,有六帝鑄錢。 據 孫仲匯等著《簡明錢幣辭典》記,
金朝共鑄有10種年號錢:
皇統元寶(篆書,小平錢)、
正隆元寶(楷書,小平錢)、
大定通寶(仿瘦金體,小平錢)、
泰和通寶 (仿瘦金體,小平、折二、當三)、
泰和重寶(篆書,當十)、
崇慶通寶(仿瘦金體,小平、折二)、
崇慶元寶(篆書,當三)、
至寧元寶(仿瘦金體,當五)、
貞祐通寶(楷書,小平、折二、當三)、
貞祐元寶(楷書,小平錢)。
其中多為銅錢,也有少量鐵錢。 其所鑄錢文皆為漢字,而不用其他文字。 這又是何故? 難道女真人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女真族也是一個漢化很深的少數民族,在其建國前沒有自己的文字。 建立政權後,命完顏希尹創造文字。 四年後,希尹仿照漢字楷書,參考契丹文字,結合女真語言特點,造成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 是為女真大字(7)。
後來,金熙宗又摹仿契丹文和漢文偏旁,造出女真小字並於天眷元年(1138年)頒行(8)。
金朝遷都燕京後,南遷女真人逐漸採用漢語漢字。 到明中葉以後,女真字便完全廢棄不用了。 那麼,既然女真族在開始鑄幣印鈔之前已創造出自己的文字,又為何不用在本朝的錢幣上呢?
筆者認為,金朝錢文不用本民族文字,而採用漢文,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女真族統治者十分崇尚漢文化藝術,尤其是對宋的書法繪畫藝術深深崇拜所致。 他們認為:只有在圓形方孔錢上書寫漢文,才能表現書法藝術,方能展現漢文化的魅力。
其所鑄10種漢文錢,有三種為楷書,三種為篆書,四種為仿瘦金體。
鑄造工藝精湛,書法藝術高超,完全可與宋錢媲美。 據文獻記載,金朝的帝王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等,都有高深的漢文化學識涵養,皆為書法家,多研習宋徽宗瘦金體。
其中書法成就最高的當數章宗,且有《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題字等書法作品傳世。
據周密《癸辛雜識》記:“章宗之母,乃宋徽宗某公主之女,故章宗凡嗜好書札,悉效宣和,字畫尤為逼真。”
除帝王書法家,金朝還有黨懷英、趙秉文、王庭筠等著名書法家活躍在當時的書壇上。
據說泰和通寶瘦金體錢文為金章宗所書;而泰和重寶篆書大銅錢為黨懷英所書。
金朝錢幣上的御書文和著名書法家所書錢文,毫無疑問是受了北宋錢幣文化的深刻影響。 北宋歷代皇帝皆喜愛書法,而且他們有的親書錢文。 宋太宗趙炅就對書法藝術有很深的造詣,他曾下令把皇家珍藏的歷代書法摹刻拓本、著名《淳化閣帖》發給大臣們練習。 他還親自用楷、行、草三種書體書寫了“淳化通寶”和“至道元寶”錢文,開了“御書錢”之先河。
然而,在宋代御書錢書法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宋徽宗趙佶,他雖治國無能,卻十分擅長書畫,獨創書法瘦金體,並親筆題寫了“祟寧通寶”、 “大觀通寶”、 “政和通寶”和“宣和通寶”等錢文,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他的傳世書畫作品皆為國之重寶,他系典型的藝術家皇帝,在中國及世界藝術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些御書錢,加上精湛的鑄造工藝,簡直達到了精美絕倫的程度,把我國的鑄幣藝術推到了巔峰。
其次,宋代也有不少著名書法家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都寫過錢文。 致使宋錢無論從質量、數量,還是文化藝術價值,均居歷朝之冠。 這些都直接給金朝貨幣以深遠影響。 宋錢對金朝貨幣影響最深的就是其錢文書法藝術。
四、仿宋朝銀錠,鑄本朝銀鋌
有金一朝,白銀作為貨幣一直流通於市,但一般多作為大額支付、稅銀、貢銀、軍餉、國庫儲備等來使用,稱銀鋌。 系稱量貨幣。
從目前發現的金朝銀鋌實物看,金朝鑄造銀鋌最初大概是在海陵王正隆年間(1156-1161年)。
至金章宗二年(1197年)之前所鑄造的銀鋌可劃作金朝前期銀鋌。
據《金史·食貨志》記:“時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需,皆以銀鈔相兼,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可看作是金政府對其前期銀鋌所製定的法定貨幣標準。
目前所發現的大量實物實際重量為1957克-2014克,每鋌重量在2000克左右。 以北京中南海,出土的“正隆二年銀鋌”為代表長157、上下端各寬57、厚20毫米,重2014克。
此時的銀鋌多為民間行人(民間金銀店鋪組織)鑄造,或為官府經行人鑄造。 其形制為鋌身上下同大,兩端圓弧,當中束腰,表面微凹,背面蜂窩狀(9)。 表面都鏨刻有行人姓名、稱字名稱、重量等字款,均為漢字,並錘壓戳記或花押。 其字體鬆散豪放,粗獷有力,但字體不均勻對稱。 近年北京、臨潼、懷來、哈爾濱、阿城、慶陽、巴林左旗等地多有出土。 這里特別指出的是當時製造這些銀鋌的匠人、行人,大多可能來自宋朝。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金政府下令鑄行“承安寶貨”(10)銀鋌,並規定其重量為“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 11),與銅錢、紙幣同時流通,形制同前期的銀鋌,而且價值也相當,只是重量大為減輕、尺寸變小。 其有法定的鑄造形式,並有法定的重量比價單位,這可看做是自漢武帝以來第一次由政府發行的法定流通銀幣,對中國後世用銀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朝銀鋌的形制,淵源於唐代和北宋銀鋌。 它是從北宋銀鋌的形制直接演化而來,而與南宋的銀鋌形制相同。 後又成為元代元寶的母型。
唐代的銀鋌,為四邊平齊的長條形。 北宋銀鋌身短而寬,兩端平齊,腰部收束。
南宋銀鋌變為兩端圓弧形,當中束腰。 宋代的銀鋌,作為稱量貨幣主要用於稅收、上貢、軍餉、國庫儲備、及向遼金西夏交納“歲幣”等。
銀鋌上刻鑄有年號、官府州縣、官吏姓名、行人姓名及押字、重量等文字,大都為50兩、25兩和12兩多的幾個種類,由民間行人(金銀店鋪)鑄造,或為官府經行人鑄造。 這些都是宋朝政府對銀錠的明文規定,它都直接影響到了金朝的銀鋌。
綜上所述,高度發展的宋中原封建漢文化自始至終深刻影響著金王朝社會的方方面面,金統治者在廣泛吸收、繼承、借鑒漢文化的同時,又對其有所創新和發展。 這在金朝貨幣上可謂體現的最為充分,無論是幣材、幣種、形制、重量、幣值、錢文(所有貨幣上的文字皆為漢文)、錢文書法藝術,還是相關製度上,都無一不深受宋錢文化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正因如此,使金朝貨幣成為中華貨幣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孫仲匯等:《簡明錢幣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
(2)(4)《中國古代北方各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6月。
(3)翦伯讚:《中國史綱要》(下冊),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3月。
(5)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6)(11)《金史·食貨志》
(7)《金史,完顏希尹傳》。
(8)《金史·熙宗紀》。
(9)李逸友:《巴林左旗出土金代銀鋌淺釋——兼論金代銀鋌形制》, 《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專刊》1985年第l期。
(10)《金史,章宗紀》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市博物館中國人民銀行巴彥淖爾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