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古錢幣上的文字--御書錢-青銅錢幣-宋金貨幣制度




宋金古錢幣與貨幣經濟回顧從御書錢談起


古錢上,當錢文是皇帝親自書寫的時候,這個錢就叫做御書錢。

中國文化特色之一是文字。文字的演進,在古錢幣上顯示出來,這是收藏中國古錢幣最大的魅力。

1old coin2 (36)

下面摘錄一些背景資料。

最早的布幣所用文字為大篆,各國文字互異

 old coin2 (16)


,秦滅六國後,統一了文字,丞相李斯發明小篆,開始用在錢文上,秦漢半兩錢和五銖錢都採小篆書體。

 

三國時劉備鑄的直百五銖直百二字為隸書,五銖仍為篆書,是最早的隸書錢。


唐朝開元通寶,錢文是出自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洵之手,筆法融篆、隸和八分為一體,剛勁峻厲,人稱率更體,唐朝的錢文開創了名家書寫的先河。

五代十國時期的唐國通寶鑄有楷書體的錢,是最早的楷書體錢文。


宋代錢文書法最為完備,不僅有篆、隸、楷、 行、草五種字體,而且皇帝親自書寫。如宋太宗書有淳化元寶至道元寶,且有楷、行、草三種字體。

宋徽宗所創的瘦金體書法在錢文上也有表現,大觀通寶重和通寶政和通寶等,都是他的手筆。這種書體筆畫消瘦,筆鋒尖細,如鐵絲折鉤,人稱鐵畫銀鉤,功夫獨到,自成一家。

 1old coin2 (34)


old coin2 (5)

皇帝也可以請書法家代寫。

蘇東坡書有東坡元豐等錢文。宋代錢文還有一種宋體,端莊大方,橫平豎直,筆劃均勻,代替了以前千變萬化的書體,今天的倣宋體即來源於此。


 (宋代製幣是虧錢的,許多人把錢收起來不用不流通。藏宋錢好像明清藏白銀,今天藏黃金一樣,鈔票信用卡一崩潰,大家又回到成本大於一塊錢的舊鎳幣的意思。御書比起放人頭實在高明太多了。)



書體名稱極為繁雜,約可分三種情形:一、有一種書體若干名稱者:若古文之別十七,曰:龍、穗、龜、雲、鸞鳳、人、科斗、鐘鼎、倒痖、虎、禽、魚、麒麟書、填書、金錯書、霹靂書、天竺書等。

篆之別十五,曰:上方大篆、複篆、殳書、傳信鳥書(亦曰蟲書)、刻符書、簫籀、刻符書、鶴頭書、偃波書、蚊腳書、轉宿篆、蠶書、芝英書、氣候直旹書、蛇書。小篆之別十一,曰:玉筯篆、細篆、仙人篆、鼎小篆、痖葉篆、垂露篆、懸針篆、纓絡篆、柳葉篆、剪刀篆、外國胡書。二、有各種書體名稱混淆不清者:如古文、籀文與大篆,隸書與八分。三、有書體名稱因時代而異者:若漢人名隸書為史書,


 

王莽時左書即秦隸書,唐人名楷書為隸書,唐以前八分亦謂之楷書、隸書,亦稱之真書。

 歷史上有紀錄的御書錢,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即位後又改名爲趙炅。趙炅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對書法有偏愛,曾使人整理刻《淳化閣帖》。他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還曾爲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趙炅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其書法造詣之深。
淳化年間,趙炅親筆書真、行、草三種書體的淳化元寶錢文,開創了宋代皇帝親自書寫錢文的先河。趙炅的錢文質樸灑脱,筆勢豪放,出神入化、盡善盡美。
趙炅將錢幣賞賜給近臣,當時就有書家稱頌錢文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
淳化元寶制作工整。錢文旋讀,光背無文,錢幣直徑約2.4釐 米。當年在四川也曾鑄有當十大鐵錢。
另外有一種縮水淳化,字的三點水緊縮。
鐵錢和縮水淳化均不多見。
山西五台山出土過淳化金幣供養錢。
其他一般淳化小平錢因大家喜愛收藏,傳世較多,反不稀罕。
宋人王禹偁有詩雲:謫官無俸空無煙,  惟擁琴書終日眠,  還有一般勝趙壹,  囊中猶有禦書錢。

青銅質禦書錢

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因此禦書錢首先要求帝王的書法需要相當高的造詣。

帝王寫錢文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歷史上善書的皇帝並不罕見,如晉元帝的鳳尾諾、齊武帝的花草書均久負盛名,但是他們都沒有寫過錢文。唐高祖李淵也是書法大家,但是沒寫過錢文。
宋太宗之後就是宋徽宗。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
自北宋太宗皇帝後,帝王爭相效仿,撰寫錢文,以求流芳百世,至宋徽宗時,其瘦金體已至登峰造極之絕頂,後世帝王驚歎弗如,自愧難超此峰,遂帝王親筆 撰寫錢文之風消匿。禦書錢文體也就成了書法史上獨具風範和地位的瑰寶,爲後人研究古代經濟、社會發展及帝王學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在中國錢幣史上有三座鑄錢工藝的高峰,一是王莽時期,二是宋徽宗時期,三是金章宗時期。尤其是北宋徽宗趙佶的錢幣藝術達到了最高點。
宋代經濟文化藝術的高度發展,貨幣的需求大,加之當朝皇帝和書法大師的親筆提寫錢文,金屬貨幣不但鑄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鑄造工藝的精湛、錢文的精美以及版式之多也是絕後的。
兩宋皇帝對於書法的喜愛,並非僅是附庸風雅、玩弄筆墨,而是到了入迷的境界。他們很高的書法造詣,導致禦書錢的出現。
北宋重文而輕武,因此皇帝崇儒尚文,精於書法。
太宗擅行草;
徽宗瘦金獨絕。
真宗之楷書
仁宗飛白
俱爲時人所稱道。
宋錢鑄造精良,且極重書法。錢文又出自帝王或名家。 當時就有收藏之風氣,連海外貿易來往各國都收藏庫存許多,如同今天的美鈔,差別是找材料來鑄造是苦差事,也導致鐵錢的出現。
收藏宋代古錢
有分
銅雕母錢一級,涵蓋特大特製錢
康定元寶 宮內用或鎮庫錢 含金材質

 
 中華錢幣文字之美 比較表4 雖然缺開元 大觀等名品// The beauty of calligraphy in Chinese coin history.
鑄幣用母錢
流通錢 依照品相分級。
宋初的淳化元寶有宋太宗親自書寫的真、行、草三種書體,即所謂禦筆錢。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的多種錢幣都是宋徽宗所書,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
元佑通寶的文字則有司馬光、蘇東坡寫的。此外,還有不少錢淳化元寶幣上鑄有各種圖案或標記,如開元通寶上鑄有星、月、太陽、星月、雙月、蓮紋等
宋徽宗禦書錢
宋徽宗的書法初學黄庭堅, 後自成一體,被稱爲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别致,堪稱一絕。
宋徽宗在錢幣的方寸之間把他的書法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統治的20多年里曾親 自書寫了崇寧、大觀、政和等年號的錢文。
徽宗禦書錢精美爲曆朝之冠,其發行的錢幣均可稱之爲錢幣藝術精品。
大觀通寶錢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以及瘦金體特型出號大觀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歎爲觀止,徽宗認爲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再而鑄錢。
行書大觀小平鐵錢曾在陝西發現過,數量不多,鐵母更是稀罕。
大觀通寶  行書 鐵母
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灑脱,秀美異常,爲徽宗手筆。
特型出號瘦金大觀,直徑在6釐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鉤,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銅質的行書大觀通寶是鐵質行書大觀通寶的母錢,俗稱鐵母。因當時銅質鐵母只是用來翻鑄鐵錢,所以其發行數量極少,到現在更是寥若晨星。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崇寧錢是宋徽宗崇寧年間鑄行的年號錢,包括崇寧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

宋徽宗趙佶寫的錢文與眾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蹟,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幣制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横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灑脱自如,加上廓深肉 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
特别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悦目。

瘦金書的禦書錢幣給中國的鑄幣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趙佶瘦金體禦書錢一般指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兩種貨幣。瘦金體隻適宜書寫小字並且字數較少的作品,隻有四個字的錢文無疑成了展示它最好的舞台,錢幣表面金屬或氧化層所特有的質感,錢文形成的立體效果,強化了瘦金書本身的峻利精致。
錢幣是瘦金體書法的最佳載體,完全超越了紙帛和碑石。可能徽宗皇帝當時就發現了瘦金書的這一特點,所以會不計工本,故意把錢鑄得精美異常。
據說只有用高成本的失蠟法才 能把錢文表現得這樣的細微和圓滿,而不是常用的翻砂法
宋真宗趙恒,宋高宗趙構等也禦書錢文,鑄造過禦書錢。
old coin2 (14)

下面引用文章;摘錄


論宋錢文化對金朝貨幣的影響
趙占魁 申利軍
 
公元1115年,在我國東北崛起的又一強悍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帝國,並於公元1125年和1127年先後滅掉了遼與北宋,入主中原,逐漸將其疆域從東北向南、向西推進,擴展到中原、關中及河套的大部分地區,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繼遼與南宋、西夏形成鼎立之勢。
直至1234年被蒙古軍所滅,金立國長達120年。
 
在此期間,女真族統治者依靠其強大武力,雖在軍事上征服了北宋,但在意識形態等領域卻被先進發達的宋文化所征服。 於是,他們不僅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不遺餘力地汲取漢文化,而且在貨幣及其相關製度上更是對宋錢文化兼收並蓄,並發揚光大,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金朝貨幣。
 
一、初期採取拿來主義,大量沿用宋錢遼錢
據《金史,食貨志》等文獻記載,金朝從公元1115年建立至1154年近40年間,自己沒有印鈔、鑄錢。

  但近年發現皇統元寶”l
有專家斷定係金熙宗皇統年間(即1141-1149年)的鑄幣 ,當時也很可能只鑄了極少量此種有像徵意義的年號錢,但沒有發行流通,而是大量行用宋錢和遼錢。 其原因何在? 這還得從女真族和金朝的歷史說起。
 
女真族是由唐和五代時的黑水鞣揭發展而來。 在 建立國家政權之前,曾居於白山黑水之間,處於穴居野處的狀態,過著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2)(入居地穴中)的游牧、採集的原始生 活,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急劇變革時期,經濟文化還很落後,特別是商品經濟還處在以物易物階段。 然而,遼闊的草原和森林,艱苦的環境和生活,造就了其強悍、堅韌、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英勇善戰的精神,使其不斷發展壯大。
 
到金國建立之初,女真族的社會已進入奴隸社會。 金從建國到海陵王遷都燕京的近40年間,社會生產力雖有了很大發展,但商品經濟仍處於較低的水平。

 一方面,全國的統治中心仍然偏居於東北一隅,物物交換還佔較大比重,貨幣的需要量還不是很大。 另一方面,即使在對內對外貿易中需要一定的貨幣,以往從戰爭中掠奪來的大量金銀財物,再加上宋每年向其交納大量歲幣,也基本上可以滿足其市場的需求。
 
根據文獻記載,在金滅遼的過程中,當1122年金攻占燕京後,便重與北宋定約:金人把燕京和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交割北宋,北宋則在原定歲幣數目外加納錢百萬貫,而且同意金人把這一地區的金帛子女官紳富戶席捲而去3)。 

五年後(1127),金兵攻入宋都汴梁,盡俘徽宗、欽宗和趙氏宗室后妃,大掠金銀幣帛以及各種珍寶異藏、百工技藝等4) ,滿載而去。 北宋朝廷上的輿服、法物、禮物、禮器、渾天儀、銅人、漏刻、所收藏的書畫、書籍、天下州府縣圖,以及技藝工匠和倡優等等,都被搜羅一空。
(這就是今天東北與內蒙窖藏的遠因)
 這只是金對宋的兩次較大的掠奪,除此,在長期戰爭中還有若干次較小掠奪,就不一一綴述。 這些不僅滿足了當時金王朝貨幣的需要,更為日後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尤其是那些被掠來的經濟、金融學家和造幣高手(包括設計製造紙幣、銅錢、銀鋌等匠人),為日後金朝的紙幣、鑄幣和銀鋌的設計製造、發行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另據近年發現的若干金代窖藏中,出土了大量宋遼錢幣,其中宋錢佔70%以上,也進一步證實了金朝曾大量使用宋遼舊錢及南宋錢的事實。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金統治者敢於承認自己落後,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先進文化。 另一方面,長期使用宋錢也使金人對宋錢的樣式、形制、錢文書法等產生了特殊的親和力,這不能不對他們後來的鑄幣產生深遠的影響,自然成了其日後鑄幣的範本。
 
二、仿北宋紙幣,造本朝交鈔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關子、會子。 北宋初年,伴隨其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手工業、科技和商品經濟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為新型貨幣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首先在四川始用紙幣,稱為交子,由民間富商七六戶自發發行。 天聖元年(1023)改由官府發行,以鐵錢作幣值本位(後也以銅錢作幣值本位)。 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不但在經濟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事,在文化史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5)。 關子原來並不是一種紙幣,而是政府為解決個別地區的銅錢需要而為商人發放的一種票據,商人向地方政府交納銅錢,領取關子,憑關子到首都機關領取現錢或專賣證券,帶有匯票和期票的性質,有固定面額,不記名。 後來便參與流通,實際成了一種紙幣。

 而會子則是政府通過財政支出而發行的一種用以代替錢幣流通的紙幣。 這些不同類型的紙幣各自隸屬不同的機構,有的屬於地方政府,有的屬於地方駐軍,有的直屬中央,有的隸屬於稅收機關或專賣事業。 規定紙幣的流通期限為23年,稱為界,用以控製紙幣的發行量和保證兌換。

宋代這三種紙幣,影響最大的是交子,也就自然成為金朝紙幣的範本。
 
宋代交子為長方形,用銅版印造,正背面均有出票、印記;正面有屋木、人物圖案和密碼花押。 以後交子改名錢引,票面變得更為複雜,上有六顆不同色澤和圖案的印記,其中一顆有皇帝的詔令。 圖案有金雞、龍鳳、滄海、花木、動物、人物故事等。 具有很高的版畫藝術價值,金朝的交鈔基本遵循了它的形制。
公元1153年,金遷都燕京,其政治經濟重心由偏遠的東北轉移到商品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大大加快了其封建化進程,對貨幣的需求日益加大。

其次,金統治者的生活方式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慾望急劇增長,同時已意識到,貨幣是一個國家的名片,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象徵,大金國不能沒有自己發行的貨幣。 另外,對南宋的長期戰爭,使金政府的財政支出日益加大,也需要大量貨幣。
  此時遼宋的舊錢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而金境內又產銅少,一下子不可能鑄造出大量銅錢。 於是便採納了漢族大臣戶部尚書蔡松年的建議复錢引法6),並於1154年開始發行紙幣交鈔,以後又改名貞祐寶券、貞祐通寶、興定寶泉、元光珍寶、天興寶會。
 
試想,假如沒有北宋以來發行交子、關子、會子的經驗及漢族經濟、金融大臣的幫助,無論多麼急需,剛建立奴隸制國家不久、而正向封建製過渡的金統治者是決不會憑空造出紙幣來的。
 
與宋紙幣相比,金交鈔在其基礎上有了很大改進,票面防偽圖畫改為方形圖案,文字部分直接寫明紙幣的發行印造機關,並蓋上負責人的印章,增強了政府統一發行紙幣的嚴肅性,又為以後元、明紙幣的形制奠定了基礎。 在使用期限上,開始為7年,後改為不分界,無限期使用。 並在中央政府設交鈔庫和印造鈔引庫,實行統一管理;各地則由政府的官庫直接經營,設兌換所兌換。

以後金政府又於1207年頒布了《鈔法條約》,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紙幣規範性條例。
 
金朝的紙幣一改宋紙幣以鐵錢、銅錢為本位貨幣,而以銀為本位貨幣。 這也是中國貨幣史上貨幣本位制的一次重要改革。
從以上宋金兩朝紙幣比較,不難看出,金朝敢於向自己的敵國宋朝學習,首先印製發行了紙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比宋朝更為進步的紙幣制度,進而摸索出一些運用紙幣的規律。 金朝的紙幣儘管還很不成熟,曾因無節制地大量發行產生過嚴重通貨膨脹,但它在中國古代紙幣的發展中,卻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三、仿宋鑄幣,造金國漢文錢
 
據《金史,食貨志》記,在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正式開始鑄錢,並於第二年設置三處錢監。 金朝歷經九帝,有六帝鑄錢。 據 孫仲匯等著《簡明錢幣辭典》記,

金朝共鑄有10種年號錢:
皇統元寶(篆書,小平錢)、
正隆元寶(楷書,小平錢)、
大定通寶(仿瘦金體,小平錢)、
泰和通寶 (仿瘦金體,小平、折二、當三)、
泰和重寶(篆書,當十)、
崇慶通寶(仿瘦金體,小平、折二)、
崇慶元寶(篆書,當三)、
至寧元寶(仿瘦金體,當五)、
貞祐通寶(楷書,小平、折二、當三)、
貞祐元寶(楷書,小平錢)。

 其中多為銅錢,也有少量鐵錢。 其所鑄錢文皆為漢字,而不用其他文字。 這又是何故? 難道女真人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女真族也是一個漢化很深的少數民族,在其建國前沒有自己的文字。 建立政權後,命完顏希尹創造文字。 四年後,希尹仿照漢字楷書,參考契丹文字,結合女真語言特點,造成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 是為女真大字(7)。 

 後來,金熙宗又摹仿契丹文和漢文偏旁,造出女真小字並於天眷元年(1138年)頒行(8)。

金朝遷都燕京後,南遷女真人逐漸採用漢語漢字。 到明中葉以後,女真字便完全廢棄不用了。 那麼,既然女真族在開始鑄幣印鈔之前已創造出自己的文字,又為何不用在本朝的錢幣上呢?

筆者認為,金朝錢文不用本民族文字,而採用漢文,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女真族統治者十分崇尚漢文化藝術,尤其是對宋的書法繪畫藝術深深崇拜所致。 他們認為:只有在圓形方孔錢上書寫漢文,才能表現書法藝術,方能展現漢文化的魅力。
 其所鑄10種漢文錢,有三種為楷書,三種為篆書,四種為仿瘦金體。

 鑄造工藝精湛,書法藝術高超,完全可與宋錢媲美。 據文獻記載,金朝的帝王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等,都有高深的漢文化學識涵養,皆為書法家,多研習宋徽宗瘦金體。


其中書法成就最高的當數章宗,且有《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題字等書法作品傳世。
  據周密《癸辛雜識》記:章宗之母,乃宋徽宗某公主之女,故章宗凡嗜好書札,悉效宣和,字畫尤為逼真。

除帝王書法家,金朝還有黨懷英、趙秉文、王庭筠等著名書法家活躍在當時的書壇上。
 
據說泰和通寶瘦金體錢文為金章宗所書;而泰和重寶篆書大銅錢為黨懷英所書。
 
金朝錢幣上的御書文和著名書法家所書錢文,毫無疑問是受了北宋錢幣文化的深刻影響。 北宋歷代皇帝皆喜愛書法,而且他們有的親書錢文。 宋太宗趙炅就對書法藝術有很深的造詣,他曾下令把皇家珍藏的歷代書法摹刻拓本、著名《淳化閣帖》發給大臣們練習。 他還親自用楷、行、草三種書體書寫了淳化通寶至道元寶錢文,開了御書錢之先河。

  然而,在宋代御書錢書法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宋徽宗趙佶,他雖治國無能,卻十分擅長書畫,獨創書法瘦金體,並親筆題寫了祟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宣和通寶等錢文,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他的傳世書畫作品皆為國之重寶,他系典型的藝術家皇帝,在中國及世界藝術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些御書錢,加上精湛的鑄造工藝,簡直達到了精美絕倫的程度,把我國的鑄幣藝術推到了巔峰。 

 其次,宋代也有不少著名書法家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都寫過錢文。 致使宋錢無論從質量、數量,還是文化藝術價值,均居歷朝之冠。 這些都直接給金朝貨幣以深遠影響。 宋錢對金朝貨幣影響最深的就是其錢文書法藝術。
 
四、仿宋朝銀錠,鑄本朝銀鋌
 
有金一朝,白銀作為貨幣一直流通於市,但一般多作為大額支付、稅銀、貢銀、軍餉、國庫儲備等來使用,稱銀鋌。 系稱量貨幣。
從目前發現的金朝銀鋌實物看,金朝鑄造銀鋌最初大概是在海陵王正隆年間(1156-1161) 
至金章宗二年(1197)之前所鑄造的銀鋌可劃作金朝前期銀鋌。  
據《金史·食貨志》記:時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需,皆以銀鈔相兼,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可看作是金政府對其前期銀鋌所製定的法定貨幣標準。
  目前所發現的大量實物實際重量為1957-2014克,每鋌重量在2000克左右。 以北京中南海,出土的正隆二年銀鋌為代表長157、上下端各寬57、厚20毫米,重2014克。 
 此時的銀鋌多為民間行人(民間金銀店鋪組織)鑄造,或為官府經行人鑄造。 其形制為鋌身上下同大,兩端圓弧,當中束腰,表面微凹,背面蜂窩狀(9)。 表面都鏨刻有行人姓名、稱字名稱、重量等字款,均為漢字,並錘壓戳記或花押。 其字體鬆散豪放,粗獷有力,但字體不均勻對稱。 近年北京、臨潼、懷來、哈爾濱、阿城、慶陽、巴林左旗等地多有出土。 這里特別指出的是當時製造這些銀鋌的匠人、行人,大多可能來自宋朝。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金政府下令鑄行承安寶貨10)銀鋌,並規定其重量為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 11),與銅錢、紙幣同時流通,形制同前期的銀鋌,而且價值也相當,只是重量大為減輕、尺寸變小。 其有法定的鑄造形式,並有法定的重量比價單位,這可看做是自漢武帝以來第一次由政府發行的法定流通銀幣,對中國後世用銀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朝銀鋌的形制,淵源於唐代和北宋銀鋌。 它是從北宋銀鋌的形制直接演化而來,而與南宋的銀鋌形制相同。 後又成為元代元寶的母型。
  唐代的銀鋌,為四邊平齊的長條形。 北宋銀鋌身短而寬,兩端平齊,腰部收束。  
南宋銀鋌變為兩端圓弧形,當中束腰。 宋代的銀鋌,作為稱量貨幣主要用於稅收、上貢、軍餉、國庫儲備、及向遼金西夏交納歲幣等。 
 銀鋌上刻鑄有年號、官府州縣、官吏姓名、行人姓名及押字、重量等文字,大都為50兩、25兩和12兩多的幾個種類,由民間行人(金銀店鋪)鑄造,或為官府經行人鑄造。 這些都是宋朝政府對銀錠的明文規定,它都直接影響到了金朝的銀​​鋌。
綜上所述,高度發展的宋中原封建漢文化自始至終深刻影響著金王朝社會的方方面面,金統治者在廣泛吸收、繼承、借鑒漢文化的同時,又對其有所創新和發展。 這在金朝貨幣上可謂體現的最為充分,無論是幣材、幣種、形制、重量、幣值、錢文(所有貨幣上的文字皆為漢文)、錢文書法藝術,還是相關製度上,都無一不深受宋錢文化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正因如此,使金朝貨幣成為中華貨幣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孫仲匯等:《簡明錢幣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月。
2)(4)《中國古代北方各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6月。
3)翦伯讚:《中國史綱要》(下冊),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3月。
5)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6)(11)《金史·食貨志》
7)《金史,完顏希尹傳》。
8)《金史·熙宗紀》。
9)李逸友:《巴林左旗出土金代銀鋌淺釋——兼論金代銀鋌形制》, 《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專刊》1985年第l期。
10)《金史,章宗紀》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市博物館中國人民銀行巴彥淖爾市中心支行)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點石成金--古文物鑑定

 古文物造假充斥,富人收藏滿手假

怕就不要來。

 大朝金合  COIN OF MONGOLS 蒙古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想賺錢也是要有 膽識。
 北宋-- 金  官式 汝鈞 天青釉盒  Example of Song Esthetic, Hybrid of Ju and Jun ware.
 今天的社會,每天提22K的事。
我覺得就算一個月只剩1000元可以花,有勇氣敢努力的人,仍然有機會翻身。
--------------------------- 
 元 鈞 水滴  招財进宝

我至少認識過兩位做骨董生意的人,被我問到他們 是如何進入這一行業時,都講到下面類似的故事。

台灣戰後的年代,到了民國四十年後,說真得當時的生活與工作機會不會比現在好。他們的父親都還年輕,卻都煩心如何養家。到台北來闖,有工作就做,閒時就在中華路鐵路邊閒逛。不約而同都注意到一件事。

缺錢用的人拿家裡的老東西出來賣,有些看來有點錢的也真的願意花錢買些老東西。慢慢在這一帶認識一些做生意的,問東問西學一點,自己手頭一點小錢偶而也買一兩件小的,看到店頭擺的東西,趕緊到地攤拼命找,居然五十塊買的東西,店老闆願意出一百五買,食髓知味,努力鑽研,仔細觀察,問來問去,到最後還可以這家賒帳轉那家拿現金還賺,就這樣知識也豐富了,荷包也有了。

後來一個在台北開了骨董店,趕上風潮,日本客,本地客 ,洋客人都有,甚麼老東西都買都賣,當年許多來台文人逸士顯貴,偶而換個現金救急,這樣店也買下來了,滿屋的骨董與專業都傳給兒子了。

 古錢 鑑定


另一位回到南部做,北貨南運也賺了不少錢。

因此沒錢想發財,高級二手貨的回收買賣,眼光膽識知識與手腕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不必欺騙,誠實做生意的機會。

 -----------------------------------


民國八十年前後,

台灣錢淹腳目,各地只要有玉市,都萬頭攢動,一位醫院裡認識的事務員卻練就了一雙好眼睛,專心買古玉,當年真假好壞一大堆挑的年代,他也收集了不少佳品。同好之間偶而的交流,也給了他累積不少的本錢。
 jade carving ,
--------------------------------------------------------------------

今天北平的潘家園 天津瀋陽道以及各地的古玩市場就如當年的台灣玉市,真真假假,卻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些就是輾轉從天津來的


 花玉
 雍正民窯青花帶蓋罐 童戲圖



 當年台灣人,個個出社會都不敢抱著回家吃父母的想法,只有像過河卒子往前衝。
今天的年輕人,或許應該知道,社會不欠你,就算欠你又怎樣?
----------------------------------


經營古文物的林先生,在重新橋下跳蚤市場幫我找到先人的墨寶,一轉手就是上萬元的利潤,我還感謝他呢。

 洪以南  書法    i nan cali 2011 (4)
 知識就是經濟。 

甚麼事情越學越精,越老越厲害,不必擔心沒頭路?
藝術家?
還是古文物鑑定買賣收藏?
如果考慮流通性
世界性
娛樂性
怡情益智

有資質天分的可以挑戰。

但是不要抱著一夕致富的夢想。沒這回事。經年累月的探索,檢討面對,才能練出好眼力。

 snuff bottle   enamel on glass, 18th century 乾隆年製 料畫琺瑯  鼻煙壺

不要拜師,不要死跟一位古董商,不要迷信權威,多聽多看,一家骨董店,先做一次交易結緣,然後慢慢檢討比較。
Cups with Handle, porcelain  Northern Song ,Ge and Yuan ,把杯的比較  右邊是台北故宮 元 青瓷

許多滿屋子元青花釉裡紅的故事,都是因為一見鍾情,滿腦財富。
 元樞府銘青花盤的故事  Time to look at Yua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based on "fine" and "crude" finishing of the foot ring,and free style brush painting
冷靜欣賞比較,由小件便宜的樣本研究開始,博物館慢慢看,機會來時,及時把握,量力而為,省下交際應酬,紅酒白球名車做回收。也很好玩。 老實說,驅動的力量還是脫不了經濟與名譽,但是文雅多了,不是嗎?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灰田 薄意章 竹唐 侶我春秋

小顆竹唐   侶我春秋
侶 :
從人,呂聲。本義:伴侶,同伴)同本義[companion]
     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曹植《洛神賦》
     我來無伴侶,把酒對南山。――唐·韓愈《把酒》
     故人念我寡徒侶,持用贈我比知音。――唐·韓愈《利劍》

春秋
 春秋可以指:
因此印文的意思 ,要配合印紐上的兩個人物來看。
兩位老者 ,岸邊垂釣,老樹 枯枝 巨石
這就是篆刻藝術的另一層次。

灰田石 薄意 印鈕 款 竹唐   侶我春秋






楊澥

 (1781~185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字竹唐,號龍石,晚號野航,別號石公山人,江蘇吳江人,深研金石考據,並善刻竹。篆刻早年學浙派,後重秦、漢,力矯嫵媚之習,自有特點。晚年刻正書、隸書側款,得漢魏六朝碑刻遺意。著有《楊龍石印存》二卷。

田黃石,比較小的,色較暗的,但事石質佳,透光帶皮,可以這樣利用。

從宋 青田石 生肖印 老印章鼠 (白酒) 羊(楊六良)---連結山西白酒 汾酒歷史與洪氏遷徙史與白酒史

從美國網拍得到的,夾在一堆老印章中。一開始不知其意。考證了半天。生肖是限於官,識字玩印的更是官吏,無邊款,稀少。罕見的宋代私印。楊六良人名 配 白酒
莫非真是楊六郎? 武將 .白酒. 多豪放的氣勢。

 宋  青田石雕 青田凍 十二生肖 鼠頭(白酒)  羊頭(楊六良) 人身 印紐 Song dynasty, soap stone ,sculpture and seal.

 

 

 

鼠排十二點的位置 白酒 坐莊 楊六郎排七點位置,其他呢?


青田石 老印章鼠 頭(白酒)羊頭 (楊六良)



青田石 老印章鼠 (白酒) (楊六良) 按照唐朝典章制度,九品至一品官員死後都可以隨葬十二生肖,其排列以子鼠居北,自北向東轉向南再折向西,鼠、馬成子午(南北)線,申猴位置於西南。十二生肖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合在一起,起避邪鎮墓的作用。

早 在六朝(222——589年)時,就已經問世了。其時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豬,作墓葬品用。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薰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藝,到五代吳越時 期青田石雕技藝已達到一定的水準,從製作簡樸的實用品,發展到能雕刻寫實、生動、精細的圓雕宗教藝術品了。南宋建都臨安,浙江的手工業、商業十分繁榮,青 田石雕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石雕產品仍以實用為主,多制為文房四寶雅具及圖章。元朝趙孟開始用青田燈光石作印,至明代青田凍石很快風行印壇,此時石質印 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銅、牙等而占絕對優勢。元、明時期青田石尚用於雕刻筆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爐、佛像等實用品,不僅供民間選用,而且進入宮廷為 上層人士享用;不僅在國內銷售,而且遠銷海外。從民國初年到抗戰之前,青田石雕出現了一個繁盛時期。從業人員大量增加,產量很大,在國內的各大通商大埠銷 售較多。在歐州、美州各地銷售也很好。 
-------------------------------------------------------------------------------

 楊 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亦稱楊六郎,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山西太原人,北宋前期將 領。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選擇「有武幹善鎮靜」的官吏戍守河北邊境時,任命楊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 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楊延昭死於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終年57歲。

-----------------------------------------------------------

山西太原與白酒的歷史



800年蒸餾酒歷史 白酒源出山西:

 天下晉商,天下汾酒。明清時期,隨著晉商的腳步,汾酒釀造技術和工藝傳遍全國,包括今天的名酒之鄉陝西、四川、貴 州、江蘇、河南等地,並因地制宜地把汾酒生產一般性規律與當地的水土、環境相結合,創造出不同工藝特色的各種白酒,包括茅臺,奠定了當今白酒產業的基本格 局。

同時汾酒還通過絲綢之路和萬里茶路傳播到國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不少產地的名酒,酒名還都帶字,如漢汾湘汾豫汾佳汾龍汾等,有的乾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 “中華汾酒紅星汾酒玉泉汾酒湘潭汾酒冰城汾酒等等。

  在中國白酒祖庭博物館裏,用大量珍貴酒器酒具、酒標和文獻見證著這段歷史。
1955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國的貴州》記載:茅臺酒是清朝山西人經商於茅臺鎮,依汾酒制法而興。
-----------------------------------------------------------------------------------

葡萄酒的文字記載最早是在西漢武帝時期


但內地種植葡萄要晚,在張騫通西域之後,葡萄的種植才得到推廣,葡萄酒的釀製技術也隨之傳入。當時的太原是 開發最早的地區,加之土壤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葡萄的栽培,很快就成為我國重要的葡萄種植區和葡萄酒釀製基地。在太原隋墓中就曾出土有胡服裝束的男子邊踩 踏葡萄釀酒邊歌舞的塑像。

到了唐代,太原的葡萄酒成為名酒,並成為當時太原府的貢品之一。大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曾作詩盛讚太原的葡萄和葡萄美酒。

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和著名詩人楊萬里都分別以“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太原清霜熬絳餳,甘露凍作紫水精”等詩詞描述到太原葡萄以及觀看和品嚐時的感受。



-------------------------------------------------------------------------

 宋代篆書多宗法李陽冰,無新意。


官私印(摹印篆)則脫離秦篆之體,出現屈曲折疊,平均佈滿印面的九疊篆。宋代文人印容納了大篆、小篆、摹印篆,比九疊篆為主的官印豐富得多。
   唐宋時期印章有以下主要特點:首先是印章的憑信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為了使鈐蓋在紙、帛文書上的印記更加清晰可識,官私印均大量採用朱文形式,以求其清 楚、醒目;其次,印面比前代更加擴大了,為避免印文結構上的鬆散,常採用筆劃盤曲折疊之法,以便使印文排得均勻、齊整。隋唐官印尚線條流動,到了宋、金時 代,竟形成了一種以小篆文字為基礎而一概筆劃折疊盤曲之法的九疊文入印,形成了過分誇張和變形的官印樣式。
------------------------------------------------------------------------------------------

自宋代開始,還形成了一種以個人名號花寫而 製成的花押印 


,目的是使他人對自己的簽押憑信不易模仿。
唐、宋時,由於官方的限制,印章製作,漸趨寂寞。
唐代官印形體加大,和私印分道揚鑣,私印 的鑄作受到了影響。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經禁鑄私印,並規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積不過方寸,所以唐、宋時期私印流傳很少。
--------------------------------------------------------

這顆印章連結太原歷史名人 楊六郎 (958-1014),具體證明最遲1014年山西就有白酒知名。



水名,即汾河[FenRiver]。在山西省中部。長七百一十六公里,為黃河第二大支流
 春秋時期, 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佔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太原地區始入於中原晉國版圖。 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建城池,為晉陽城,城周四里,高四丈。 前455年智伯聯合韓,魏瑤攻打趙氏,以汾水淹灌晉陽城。 後來趙襄子說服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史稱晉陽之戰 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七十二年之久,趙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425年, 趙獻子由晉陽遷都中牟 (今河南鶴壁市西)。

  西晉時,匈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呂梁市 離石區 )另立漢國,矛頭指向晉陽,并州刺史劉琨為禦強敵,展擴晉陽城,週二十七里,稱為州城。 十六國時期勢力最大的前秦淝水之戰戰敗後,由苻丕為首的政權曾以此為都,後遷都長安。
南北朝北魏後期, 爾朱榮高歡相繼控制北魏朝政,在晉陽城內築大丞相府 ,晉陽取代洛陽成為北魏實際政治中心。 之後,晉陽為東魏北齊別都 ,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其實際地位甚至高於國都鄴城 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改晉陽縣為龍山縣,移晉陽縣於汾東。 東魏孝靜帝時,權臣高歡在晉陽築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在天龍山始鑿石窟,建避暑宮。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宋太宗趙光義進攻以晉陽為都的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 由於戰事的激烈程度超過預料,盛怒之下的趙光義下令將并州治移至榆次,隨後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 三年後,趙光義「以榆次地非要會」命潘美在原晉陽城北四十里處的古鎮唐明鎮基礎上,新建太原城,並派大將潘美、 楊業鎮守。 1023年宋仁宗即位後,對太原又進行了修建,太原知州陳堯佐為了防阻汾水氾濫,在汾河東岸築了長堤,並引水瀦成湖泊,湖堤畔栽種了許多柳樹,名曰「柳溪」,又於東西兩山廣植松柏槐杏桃等樹,兩山因此得名「錦繡嶺」。 嘉祐四年(1059年),重新設立太原府,府治設於太原城內,隨後晉祠 聖母殿芳林寺相繼竣工。 宋朝一代,太原的手工業較為強大,設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窯生產的「木理紋瓷」更是聞名全國,史稱「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 崇寧年間,太原建製為大都督府,轄十縣。
1125年, 金朝部隊分兩路大舉南侵,西路由粘罕率軍抵達太原城下,河東宣撫使童貫逃跑,太原知府張孝純率眾奮力抵抗,在被圍二百五十餘日後,終因糧絕人亡而城破。 1126年,宋欽宗趙恆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城割予金朝。 此後的金、元時期,太原城由於地處邊疆,遭受戰火破壞嚴重,城市大幅衰落;元朝,太原改冀寧路,直屬中書省。
--------------------------------------------------------------------
這兩顆印章對千年山西汾酒歷史與人物之連結極為重要。
-------------------------------

洪騰雲原來也是山西人後裔

 

洪氏源流与迁徙

共姓源出上古神農氏炎帝(西元前3217年)。
炎帝生臨魁,臨魁生承,承生明、明生宜,宜生來,來生裏,皆為帝。


裏生節莖,不居帝位。其仲子戲生器,器生祝融,為黃帝司徒。祝融生術囂,術囂生勾龍,為顓頊臣,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兆民,後世祀之以配社。
勾龍生垂,為堯共工之官,因命氏列於諸侯而國於共。
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西周共姓封地 (二)山西省洪洞縣

共姓為洪姓及龔姓先祖。

西周時共姓兩個封地(即共伯的共國和揚侯的洪洞國)分在今河南輝縣和山西洪洞。
歷史人物: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洪姓源流與遷徒

洪姓主要源自共姓及弘姓:

【共洪】

共姓係出炎帝,共氏易姓洪始祖為共普:
東 漢共勳 (燉煌人),因平黃巾寇功封武陽侯,子共普(生於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2年) ,東漢靈帝時為長樂從官史,食邑三百戶。時宦官曹節矯詔誅陳蕃、竇武,共普怕受牽連,禍及生命,因此棄官從父偕隱,徙居青州 (今山東省青州市),因感於水德,添水於左,易“共”為“洪”。
共洪以洪普世居地燉煌為郡望。

宗祥公裔孫徙居盱眙-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普公4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偉公子孫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


普公四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三人子孫分別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下邳 (今邳州市,位徐州市附近),歙縣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55世(明)洪權遷壽州保義集
洪權為洪适孫洪侃(曾任承務郞,新監建康府戶部大酒軍庫門)傳裔,明初洪武年(1368-1398)由皖徽州遷壽州保義集(今壽縣保義鎮附近)。


清康熙中,其十世諸孫有名旭昇者,攜家移居城內洪家拐。
壽縣洪氏昭穆:
安徽六安市壽縣保義,輩序是:“克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輩序中“登”字輩與“克”字輩是平輩,下面是“紹”字輩,祖字辈和文字輩是平輩;
安徽省壽縣洪家圍子,輩序是“家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雙橋洪家大郢子輩序是:“克紹祖訓(德),世(士)尚(上)友和"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弟昱遷光州固始。


21世(唐)洪瑀遷福建莆田
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年),21代孫洪瑀遷福建莆田涵江(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
洪瑀,唐中宗(683~684)年間曾貶為潮州刺史。
其5世孫洪圭 (洪大丁) 唐貞元七年 (791) 貶潮州刺史,自此遷居潮州,為潮汕洪氏始祖。

31世(唐)洪蔚徙居樂平岩前-岩前派始祖
洪古雅公子玉公 (洪普30世孫) 為江西樂平世系第一世,因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
玉公子三人,長子華公徒居樂平塘西洪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
44世(南宋)洪庸(洪邁4世孫)遷餘杭上壽莊
清嘉慶《餘杭縣志·古迹》記載:洪氏承承堂在餘杭縣西南昭德鄉上壽荘,宋忠宣公後,世居上壽,有上洪、中洪、下洪三村,承承堂其故宅也。


據 譜系記載,上壽莊洪氏之先,是洪邁的四世孫洪庸,字時中,行百五,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 (1216)。“時中博覽古今,譽滿士林,以明經爲烏程 (今浙江湖州)教谕。嘗承父、祖之命,修明譜牒,草創未成而卒,囑子洪勤曰“汝宜續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應爲癸酉公元1273) 卒于官署。生一子,名洪勤。”



“洪勤,字原益,别號仁里主人,行千五。因父殁於官。時元興,盜兵四起,不得歸葬,勤載父之樞,自烏程溯苕溪至餘杭上壽莊,遂覓吉地,蔔葬于大滌山,買宅居焉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弟昱遷光州固始。

---------------------------------------

家譜由光州固始寫起。

------------------------------ 

----------------------------------------------------

至於酒史 ,下面文章是台灣酒史權威

 
歐米歐,李先生的文章,非常博學!

《劉白墮》 劉白墮先生,我敗給他了。

 他釀的酒,攔路打劫的盜匪一喝就束手就擒,直呼:“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

”我這手無縛雞之力的窮書生,奈之若何?

 現今製酒業祭祀的祖師爺有四,儀狄、杜康是傳説中的人物,劉白墮、焦革則是北魏和唐代的名師。

劉白墮的酒,最具威力。 

 晉室東遷,北魏定都大同,但洛陽仍是人文會萃。

當時城西有洛陽大市,西市有專門製酒、賣酒的兩個里,劉白墮就在那裡打造1500年歷久不衰的品牌。

 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

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

” 這部介紹佛寺為主的書提到,派到各地做官的,都會帶上劉白墮的酒,劉酒便鶴行千里,稱為‘鶴觴’,又號‘騎驢酒’。

 有個叫毛鴻賓的,要到山東的青州當刺史,免不了帶了些劉酒,搶劫的盜匪沒放過酒,結果個個醉倒,束手就擒。當時的人便說:“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 

 這就是‘桑落酒’;桑落取季節名,實為麯酒。劉先生的神級手藝可能失傳,但後世文人仍敬畏有加,詩文中的‘白墮’,除了是酒的代名詞,也多企慕的情懷。 

 例如明代王世貞有詩,題為“吕侍郎自製桑落酒絶佳以一瓿見餉賦此為謝并乞醸方”: 故園桑落霜風軟,紫蠏黄甘事事豐。 乞得君家劉白墮,步兵明日下江東。 

 宋代蘇東坡有個王室朋友趙德麟,是安定郡王的侄子。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取名‘洞庭春色’,趙德麟與好友分享,蘇東坡先有“洞庭春色詩”,另有“次韻趙德麟雪中惜梅且餉柑酒”: 蹀躞嬌黃不受鞿,東風暗與色香歸。 偶逢白墮爭春手,遣入王孫玉斝飛。 黃柑酒貴在色香味,烈度不如桑落酒。蘇東坡把安定郡王的釀酒技術比擬‘白墮爭春手’,依我看,不過就是喝人嘴軟。 

 文人嘛,南宋韓元吉也是如此這般。

他有詩“次韵子雲寄楊仙姑酒”: 海上冰漿冠八州,舊傳仙姥下層樓。 一樽壓倒長安市,白墮青春未解愁。 

至於我敗給劉白墮,就是醉了一天一夜了,神不清、氣不爽。

但我百折不撓。 南唐李後主如是説:“醉鄉路穩宜頻至,此外不堪行。”

 劉白墮,河東人,山西也。-----------------作者: 歐米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