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網拍得到的,夾在一堆老印章中。一開始不知其意。考證了半天。生肖是限於官,識字玩印的更是官吏,無邊款,稀少。罕見的宋代私印。楊六良人名 配 白酒
莫非真是楊六郎? 武將 .白酒. 多豪放的氣勢。
鼠排十二點的位置 白酒 坐莊 楊六郎排七點位置,其他呢?
青田石 老印章鼠 (白酒)羊 (楊六良) 按照唐朝典章制度,九品至一品官員死後都可以隨葬十二生肖,其排列以子鼠居北,自北向東轉向南再折向西,鼠、馬成子午(南北)線,申猴位置於西南。十二生肖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合在一起,起避邪鎮墓的作用。
早 在六朝(222——589年)時,就已經問世了。其時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豬,作墓葬品用。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薰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藝,到五代吳越時
期青田石雕技藝已達到一定的水準,從製作簡樸的實用品,發展到能雕刻寫實、生動、精細的圓雕宗教藝術品了。南宋建都臨安,浙江的手工業、商業十分繁榮,青 田石雕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石雕產品仍以實用為主,多制為文房四寶雅具及圖章。元朝趙孟開始用青田燈光石作印,至明代青田凍石很快風行印壇,此時石質印
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銅、牙等而占絕對優勢。元、明時期青田石尚用於雕刻筆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爐、佛像等實用品,不僅供民間選用,而且進入宮廷為 上層人士享用;不僅在國內銷售,而且遠銷海外。從民國初年到抗戰之前,青田石雕出現了一個繁盛時期。從業人員大量增加,產量很大,在國內的各大通商大埠銷
售較多。在歐州、美州各地銷售也很好。
-------------------------------------------------------------------------------
但內地種植葡萄要晚,在張騫通西域之後,葡萄的種植才得到推廣,葡萄酒的釀製技術也隨之傳入。當時的太原是 開發最早的地區,加之土壤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葡萄的栽培,很快就成為我國重要的葡萄種植區和葡萄酒釀製基地。在太原隋墓中就曾出土有胡服裝束的男子邊踩 踏葡萄釀酒邊歌舞的塑像。
到了唐代,太原的葡萄酒成為名酒,並成為當時太原府的貢品之一。大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曾作詩盛讚太原的葡萄和葡萄美酒。
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和著名詩人楊萬里都分別以“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太原清霜熬絳餳,甘露凍作紫水精”等詩詞描述到太原葡萄以及觀看和品嚐時的感受。
-------------------------------------------------------------------------
官私印(摹印篆)則脫離秦篆之體,出現屈曲折疊,平均佈滿印面的九疊篆。宋代文人印容納了大篆、小篆、摹印篆,比九疊篆為主的官印豐富得多。
-------------------------------------------------------------------------------
楊 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亦稱楊六郎,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山西太原人,北宋前期將 領。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選擇「有武幹善鎮靜」的官吏戍守河北邊境時,任命楊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 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楊延昭死於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終年57歲。
-----------------------------------------------------------山西太原與白酒的歷史
800年蒸餾酒歷史 白酒源出山西:
天下晉商,天下汾酒。明清時期,隨著晉商的腳步,汾酒釀造技術和工藝傳遍全國,包括今天的名酒之鄉陝西、四川、貴
州、江蘇、河南等地,並因地制宜地把汾酒生產一般性規律與當地的水土、環境相結合,創造出不同工藝特色的各種白酒,包括茅臺,奠定了當今白酒產業的基本格 局。
同時汾酒還通過絲綢之路和萬里茶路傳播到國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不少產地的名酒,酒名還都帶“汾”字,如“漢汾”、“湘汾”、“豫汾”、 “佳汾”、“龍汾”等,有的乾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 “中華汾酒”、“紅星汾酒”、“玉泉汾酒”、“湘潭汾酒”、“冰城汾酒”等等。
在中國白酒祖庭博物館裏,用大量珍貴酒器酒具、酒標和文獻見證著這段歷史。
1955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國的貴州》記載:茅臺酒是“清朝山西人經商於茅臺鎮,依汾酒制法而興。”
-----------------------------------------------------------------------------------
葡萄酒的文字記載最早是在西漢武帝時期
但內地種植葡萄要晚,在張騫通西域之後,葡萄的種植才得到推廣,葡萄酒的釀製技術也隨之傳入。當時的太原是 開發最早的地區,加之土壤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葡萄的栽培,很快就成為我國重要的葡萄種植區和葡萄酒釀製基地。在太原隋墓中就曾出土有胡服裝束的男子邊踩 踏葡萄釀酒邊歌舞的塑像。
到了唐代,太原的葡萄酒成為名酒,並成為當時太原府的貢品之一。大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曾作詩盛讚太原的葡萄和葡萄美酒。
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和著名詩人楊萬里都分別以“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太原清霜熬絳餳,甘露凍作紫水精”等詩詞描述到太原葡萄以及觀看和品嚐時的感受。
-------------------------------------------------------------------------
宋代篆書多宗法李陽冰,無新意。
官私印(摹印篆)則脫離秦篆之體,出現屈曲折疊,平均佈滿印面的九疊篆。宋代文人印容納了大篆、小篆、摹印篆,比九疊篆為主的官印豐富得多。
唐宋時期印章有以下主要特點:首先是印章的憑信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為了使鈐蓋在紙、帛文書上的印記更加清晰可識,官私印均大量採用朱文形式,以求其清
楚、醒目;其次,印面比前代更加擴大了,為避免印文結構上的鬆散,常採用筆劃盤曲折疊之法,以便使印文排得均勻、齊整。隋唐官印尚線條流動,到了宋、金時 代,竟形成了一種以小篆文字為基礎而一概筆劃折疊盤曲之法的“九疊文”入印,形成了過分誇張和變形的官印樣式。
------------------------------------------------------------------------------------------
,目的是使他人對自己的簽押憑信不易模仿。
唐、宋時,由於官方的限制,印章製作,漸趨寂寞。
唐代官印形體加大,和私印“分道揚鑣”,私印 的鑄作受到了影響。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經禁鑄私印,並規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積不過方寸,所以唐、宋時期私印流傳很少。
--------------------------------------------------------
------------------------------------------------------------------------------------------
自宋代開始,還形成了一種以個人名號花寫而 製成的“花押印”
,目的是使他人對自己的簽押憑信不易模仿。
唐、宋時,由於官方的限制,印章製作,漸趨寂寞。
唐代官印形體加大,和私印“分道揚鑣”,私印 的鑄作受到了影響。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經禁鑄私印,並規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積不過方寸,所以唐、宋時期私印流傳很少。
--------------------------------------------------------
這顆印章連結太原歷史名人 楊六郎 (958-1014),具體證明最遲1014年山西就有白酒知名。
水名,即汾河[FenRiver]。在山西省中部。長七百一十六公里,為黃河第二大支流
春秋時期, 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佔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太原地區始入於中原晉國版圖。 公元前497年 , 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建城池,為晉陽城,城周四里,高四丈。 前455年 , 智伯聯合韓,魏瑤攻打趙氏,以汾水淹灌晉陽城。 後來趙襄子說服韓 、 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史稱晉陽之戰 。 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七十二年之久,趙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425年, 趙獻子由晉陽遷都中牟 (今河南鶴壁市西)。
西晉時,匈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呂梁市 離石區 )另立漢國,矛頭指向晉陽,并州刺史劉琨為禦強敵,展擴晉陽城,週二十七里,稱為州城。 十六國時期勢力最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戰戰敗後,由苻丕為首的政權曾以此為都,後遷都長安。
南北朝北魏後期, 爾朱榮和高歡相繼控制北魏朝政,在晉陽城內築大丞相府 ,晉陽取代洛陽成為北魏實際政治中心。 之後,晉陽為東魏和北齊的別都 ,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其實際地位甚至高於國都鄴城 。 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改晉陽縣為龍山縣,移晉陽縣於汾東。 東魏孝靜帝時,權臣高歡在晉陽築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在天龍山始鑿石窟,建避暑宮。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宋太宗趙光義進攻以晉陽為都的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 由於戰事的激烈程度超過預料,盛怒之下的趙光義下令將并州治移至榆次,隨後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 三年後,趙光義「以榆次地非要會」命潘美在原晉陽城北四十里處的古鎮唐明鎮基礎上,新建太原城,並派大將潘美、 楊業鎮守。 1023年宋仁宗即位後,對太原又進行了修建,太原知州陳堯佐為了防阻汾水氾濫,在汾河東岸築了長堤,並引水瀦成湖泊,湖堤畔栽種了許多柳樹,名曰「柳溪」,又於東西兩山廣植松柏槐杏桃等樹,兩山因此得名「錦繡嶺」。 嘉祐四年(1059年),重新設立太原府,府治設於太原城內,隨後晉祠 聖母殿 、 芳林寺相繼竣工。 宋朝一代,太原的手工業較為強大,設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窯生產的「木理紋瓷」更是聞名全國,史稱「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 宋崇寧年間,太原建製為大都督府,轄十縣。
1125年, 金朝部隊分兩路大舉南侵,西路由粘罕率軍抵達太原城下,河東宣撫使童貫逃跑,太原知府張孝純率眾奮力抵抗,在被圍二百五十餘日後,終因糧絕人亡而城破。 1126年,宋欽宗趙恆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城割予金朝。 此後的金、元時期,太原城由於地處邊疆,遭受戰火破壞嚴重,城市大幅衰落;元朝,太原改冀寧路,直屬中書省。
--------------------------------------------------------------------春秋時期, 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佔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太原地區始入於中原晉國版圖。 公元前497年 , 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建城池,為晉陽城,城周四里,高四丈。 前455年 , 智伯聯合韓,魏瑤攻打趙氏,以汾水淹灌晉陽城。 後來趙襄子說服韓 、 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史稱晉陽之戰 。 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七十二年之久,趙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425年, 趙獻子由晉陽遷都中牟 (今河南鶴壁市西)。
西晉時,匈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呂梁市 離石區 )另立漢國,矛頭指向晉陽,并州刺史劉琨為禦強敵,展擴晉陽城,週二十七里,稱為州城。 十六國時期勢力最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戰戰敗後,由苻丕為首的政權曾以此為都,後遷都長安。
南北朝北魏後期, 爾朱榮和高歡相繼控制北魏朝政,在晉陽城內築大丞相府 ,晉陽取代洛陽成為北魏實際政治中心。 之後,晉陽為東魏和北齊的別都 ,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其實際地位甚至高於國都鄴城 。 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改晉陽縣為龍山縣,移晉陽縣於汾東。 東魏孝靜帝時,權臣高歡在晉陽築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在天龍山始鑿石窟,建避暑宮。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宋太宗趙光義進攻以晉陽為都的北漢政權,最終統一全國。 由於戰事的激烈程度超過預料,盛怒之下的趙光義下令將并州治移至榆次,隨後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城為廢墟。 三年後,趙光義「以榆次地非要會」命潘美在原晉陽城北四十里處的古鎮唐明鎮基礎上,新建太原城,並派大將潘美、 楊業鎮守。 1023年宋仁宗即位後,對太原又進行了修建,太原知州陳堯佐為了防阻汾水氾濫,在汾河東岸築了長堤,並引水瀦成湖泊,湖堤畔栽種了許多柳樹,名曰「柳溪」,又於東西兩山廣植松柏槐杏桃等樹,兩山因此得名「錦繡嶺」。 嘉祐四年(1059年),重新設立太原府,府治設於太原城內,隨後晉祠 聖母殿 、 芳林寺相繼竣工。 宋朝一代,太原的手工業較為強大,設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窯生產的「木理紋瓷」更是聞名全國,史稱「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 宋崇寧年間,太原建製為大都督府,轄十縣。
1125年, 金朝部隊分兩路大舉南侵,西路由粘罕率軍抵達太原城下,河東宣撫使童貫逃跑,太原知府張孝純率眾奮力抵抗,在被圍二百五十餘日後,終因糧絕人亡而城破。 1126年,宋欽宗趙恆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城割予金朝。 此後的金、元時期,太原城由於地處邊疆,遭受戰火破壞嚴重,城市大幅衰落;元朝,太原改冀寧路,直屬中書省。
這兩顆印章對千年山西汾酒歷史與人物之連結極為重要。
-------------------------------
洪騰雲原來也是山西人後裔
洪氏源流与迁徙
共姓源出上古神農氏炎帝(西元前3217年)。
炎帝生臨魁,臨魁生承,承生明、明生宜,宜生來,來生裏,皆為帝。
裏生節莖,不居帝位。其仲子戲生器,器生祝融,為黃帝司徒。祝融生術囂,術囂生勾龍,為顓頊臣,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兆民,後世祀之以配社。
勾龍生垂,為堯共工之官,因命氏列於諸侯而國於共。
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西周共姓封地 (二)山西省洪洞縣
共姓為洪姓及龔姓先祖。
西周時共姓兩個封地(即共伯的共國和揚侯的洪洞國)分在今河南輝縣和山西洪洞。歷史人物:春秋時晉有共華,共賜,魯大夫有共劉,秦、漢之際有共敖。
洪姓源流與遷徒
洪姓主要源自共姓及弘姓:
【共洪】
共姓係出炎帝,共氏易姓洪始祖為共普:東 漢共勳 (燉煌人),因平黃巾寇功封武陽侯,子共普(生於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2年) ,東漢靈帝時為長樂從官史,食邑三百戶。時宦官曹節矯詔誅陳蕃、竇武,共普怕受牽連,禍及生命,因此棄官從父偕隱,徙居青州 (今山東省青州市),因感於水德,添水於左,易“共”為“洪”。
共洪以洪普世居地燉煌為郡望。
宗祥公裔孫徙居盱眙-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普公4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偉公子孫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
普公四世孫宗祥公遷居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生三子偉公、仲公、伸公,三人子孫分別衍居盱貽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並跨安徽省),下邳 (今邳州市,位徐州市附近),歙縣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55世(明)洪權遷壽州保義集
洪權為洪适孫洪侃(曾任承務郞,新監建康府戶部大酒軍庫門)傳裔,明初洪武年(1368-1398)由皖徽州遷壽州保義集(今壽縣保義鎮附近)。
清康熙中,其十世諸孫有名旭昇者,攜家移居城內洪家拐。
壽縣洪氏昭穆:
安徽六安市壽縣保義,輩序是:“克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輩序中“登”字輩與“克”字輩是平輩,下面是“紹”字輩,祖字辈和文字輩是平輩;
安徽省壽縣洪家圍子,輩序是“家紹祖德、世尚友和”。
安徽壽縣雙橋洪家大郢子輩序是:“克紹祖訓(德),世(士)尚(上)友和"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昱,兄弟並師陸參,貞元18年陸參為歙州刺史,兄昺從之遊因家於歙之黃荊墩,弟昱遷光州固始。
21世(唐)洪瑀遷福建莆田
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年),21代孫洪瑀遷福建莆田涵江(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
洪瑀,唐中宗(683~684)年間曾貶為潮州刺史。
其5世孫洪圭 (洪大丁) 唐貞元七年 (791) 貶潮州刺史,自此遷居潮州,為潮汕洪氏始祖。
31世(唐)洪蔚徙居樂平岩前-岩前派始祖
洪古雅公子玉公 (洪普30世孫) 為江西樂平世系第一世,因三世皆官上柱國,追封鄱陽開國新安郡公。
玉公子三人,長子華公徒居樂平塘西洪
25世(唐)昱公遷光州固始-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唐洪孝昌生子源,源生昺 (生唐至德丁酉3年,西元757年)、
44世(南宋)洪庸(洪邁4世孫)遷餘杭上壽莊
清嘉慶《餘杭縣志·古迹》記載:洪氏承承堂在餘杭縣西南昭德鄉上壽荘,宋忠宣公後,世居上壽,有上洪、中洪、下洪三村,承承堂其故宅也。
一直想問Ken大 ,
回覆刪除這對鼠頭羊頭人身印章 , 是否曾在老街淡水藝術工坊那邊陳列展覽過 ? 2012年 ? 2011年 ?
看到您線上博物館時覺得有點印象 , 似曾相識的感覺 .....
如果是 ,
那我們當時在展場裡有照過面小聊過 ^^
您還很大方的讓我香港的朋友對著這些收藏拍照 ~
沒有離開過我家 印文一樣嗎?
回覆刪除可能是動物頭人身雕刻太特別 , 在這裡一直會重覆看到 ,
回覆刪除印象強烈到和以前參觀古文物的經驗和地點亂作連結 ,
小弟記性不太好 , 請見諒 !
不過 , 這也顯示您規劃的線上博物館做得相當成功 ,
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 又有從不知道的故事可看 , 很棒的一個學習園地 ........
重點是 : 完全不用門票 ~ 哈
收藏文物是雅興 交換意見是雅聚,台北從日本時代就有這樣的聚會 現在線上交流更方便
回覆刪除